2019年中國城市供水安全發展技術趨勢
作者
: 本站 來源
: 本站 時間
:2020年01月10日 字體
:[大中小]
留言
過去的十多年
,我國在飲用水安全保障方麵做了大量的科學和應用研究
。從技術角度
,從十一五水專項到十三五水專項
,我國已建立了“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飲用水安全保障的工程技術體係;從監管角度
,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多層級飲用水安全保障的監管技術體係
。但是真正要落實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在提升供水水質方麵
,新時期城市供水安全發展的目標已經從合格水轉變為優質水
、從出廠水達標轉變為龍頭水達標
、從龍頭水非直飲轉變為可直飲水。在改善供水係統方麵
,提出未來要構建一個綠色
、高效
、可靠的現代化供水體係
,從而實現龍頭水安全直飲的目標
。
具體從技術角度來說
,可分為如下幾個發展新趨勢:
1、麵向安全的水質標準
。生活飲用水水質需求已從20世紀前的感官性狀的基本需求
,到現在的新型汙染物
,再到未來的三致/內分泌毒性進行轉變
,即經曆著從合格到安全優質的轉變
。目前
,上海已發布了全國第一部生活飲用水水質地方標準(指標新增5項
,達到111項
,並對原有的40項指標進行大幅提升)(文末閱讀原文可直達)
,深圳市到2025年普遍實現自來水可直飲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一輪修訂工作已開展。
2
、從主要依靠水廠處理走向全過程控製
。水廠的處理隻是一個作用的環節
,應當從源頭抓起
,加強對水源地的安全管理
,從源頭保障飲用水及用水安全
,才能從根本上保障飲用水供水安全
。
3
、綠色處理工藝
。由於環境汙染
,每年都有若幹新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進入水中;也由於檢測技術的進步
,不斷發現水中更多的有毒有害微量和超微量的有機汙染物
,比如除檢出更多的“三致物”和氯化消毒副產物外
,更檢出多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內分泌幹擾物
、藥物
、化妝品等
。所謂的綠色處理工藝即物理方法
、物理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
。在日本
,水處理工藝以常規處理為主
,約20%僅消毒處理
,約33%為深度處理;很多歐洲國家
,更多的是采用源頭到龍頭控製
,通過精準投加控製
、自然淨化過濾
、水源保護與管理等措施
,來確保水處理環節不增加新的風險物質
。
4
、係統安全
。在過去
,我國城市供水係統由於水廠較少
,由清水池和樓宇水箱來緩衝供需
,但由於一些管理問題
,樓宇水箱近幾年陸續停用
,這降低了係統的抗衝擊能力
,尤其是在基礎設施老化的疊加效應下
,係統安全風險凸顯;另外
,不合理
、過量的采用無負壓供水
,也會引起局部水質問題(濁度
、水黃等)
。
5
、龍頭水質保障
。從水廠出廠水到龍頭
,經過較長管網
,所引發的二次汙染問題不容忽視
,需要對水源地進行全麵的保護和管理;對淨水廠進行強化常規處理
、必要預處理和深度處理;城市供水管網輸配加強監控;加速管道更新改造;加強二次供水設施材料更新和維護管理;建設城鎮供水末端水質監控和評價係統
。
6
、供水管網漏損控製
。加強管網漏損控製
,對於提升龍頭水質
、提高供水管網供水效率
、避免水資源浪費都有效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水十條”規定
,到2020年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應控製在10%以內
。
7
、水質監測
。目前已經由單一監測方式向多層次監測體係轉變
。過去是實驗室檢測
,在線和移動監測則是未來趨勢
。快速監測與移動實驗室信息管理係統對於保障供水安全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
8
、 智慧供水管理
。供水管理逐漸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智慧供水管理提供了新的認知手段與解決方法
。在線監測技術
、數據智能分析技術
、多源數據融合技術等都對供水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
那麽
針對這些挑戰
又有何應對策略呢?
供水安全保障解決思路
針對現在麵臨的問題和趨勢
,從規劃層麵上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思路
:
1
、加強水源保護與應急備用水源建設
,以及供水係統布局優化(供水水源優化配置、多水廠供水格局優化
、配水管網布局優化)
。
2
、 加強供水設施係統提升改造
。因地製宜采用新技術
、新工藝
,確保淨水廠出水水質達標安全;加強供水管網建設與改造
,推進管網分區計量管理(DMA)
,降低管網漏損;協同推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
,提升二次供水水質和服務質量
。
3
、提高水質安全預警與監測水平
。從流域飲用水水質監測到供水係統監測
,以及水源汙染預警體係建設
,這是整個城市在飲用水安全保障方麵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體係建設
。
4
、建立完善的水汙染應急體係
。有關部門或企業要製定從水源
、水廠
、輸配水管線等各環節的供水安全應急預案
,儲備應急物資
。
轉載自網絡侵權請聯係刪除